今年以來,美國和臺灣達成了一系列的軍火交易合作,赤裸裸地對我國主權進行了挑戰。9月19日,中國空軍的戰機飛過了所謂的“臺海中線”,臺灣方面見狀隨即派兩架IDF戰機升空“驅離”,卻被我軍的六架戰機包夾,調頭返回。在此之后,臺灣方面并沒有承認此次事件發生,進行了刻意回避。
很多網友評價表示,對于臺軍此次出動的IDF戰機并沒有過多的了解。這種戰機上世紀80年代被開發出來,又稱為F-CK-1戰斗機。在上世紀 70 年代末期,臺灣空軍老舊戰機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,而美國方面又不愿將F-16賣給臺灣,所以臺灣便決定自研一種三代戰斗機。事實上,IDF戰機的研制使其成為了亞洲第一款三代戰機,在美國的技術協助下,IDF戰機的設計思想具有F-16的影子,其雷達在受到制約之下僅為對地掃描模式,這讓IDF基本無法使用對地精確制導武器。其次,IDF裝備2臺推比較小的發動機,為了整機空戰推比達到1.0左右,IDF的內油系數很低,這也導致了IDF作戰半徑很小。
事實上,IDF戰機的設定為一款防御型的戰機,它的高速性能極差、發動機不足造成航程短、作戰半徑小等問題。我國的殲-7系列和其屬于“同一代”戰機,和IDF一樣的是,殲-7的C/D型號同樣存在航程不足和載荷過低的問題。而殲-8系列戰機雖然配備了火控雷達,但到1996年才第一次勉強實現了超視距攻擊,其發射時距目標僅10余公里,到了2004年以后殲-8F型才真正配合PL-11/12具備了超視距作戰能力。確切的來看,我國的三代機的正式發展是從殲10梟龍開始的,形成戰力在2006年,這一點比IDF戰機晚了十年。